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多种模式校企合作纪实
#
最新资讯
发布时间:2010-04-05 20:17:00
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访的两天内,记者碰到好几次这样的事:有的是企业找到学院谈人才培养,有的是学院找来企业谈下一步合作。企业的人说:“我们把学院当成企业自己的学院。”学校的人则说:“我们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

    如今,新疆农职院和很多企业组成了“校企合作共同体”,企业承担着培养人才的功能,学院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中,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在生产中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完成生产任务。学院与企业间的合作红红火火。

    政府主导搭建平台

    “没有政府主导,就不存在有机制保障的校企合作。”这是新疆农职院院长王毅的观点。

    为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布局的能力,从2006起,新疆先后成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和石油石化4个产业职教园区。其中“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以新疆农职院为龙头单位,由农业职业类学校、农业类企业、科研院所和有关乡镇共37家组成理事会。这样,在自治区政府的主导下,政府、学校、企业首次被“捆绑”在一起,政府不再是校企合作的“局外人”。

    自治区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在南疆环塔里木地区建立1200万亩特色林果业。在政府主导下,2008年新疆农职院联合当地职业院校、林果企业、林果业主管部门等,在特色林果业核心区——阿克苏地区成立了新疆特色林果业示范培训中心,搭建了服务环塔里木盆地1200万亩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大平台。

    2008年,随着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政府主导下,新疆农职院又在阿勒泰地区和伊犁州成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为畜牧业提供服务。之后,学院根据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又在新疆不同地区成立了两个培训中心和三个服务基地,形成了“四大示范培训中心,六大培训基地”的校企合作网络,使办学和服务实现了对新疆农、林、牧等大农业的全覆盖。

    政府出台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学校参与到项目中来,利用企业资源培养人才,而企业获得了项目支持和技术服务,学校和企业的手越拉越紧。王毅说:“政府这只无形的手,推动校企合作一步步向纵深发展。”

    号准企业需求的脉

    早在2002年,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得知,昌吉回族自治州因人才不足导致全州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无法开展。于是,学院主动找到昌吉州政府,表示愿意帮助解决人才短缺的困难。

    新疆农职院提出“百千万畜牧人才”计划,打算用5年时间,为昌吉州培养百名掌握高级畜牧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培养千名熟练掌握畜牧业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培训万名畜牧从业人员。

    昌吉州政府主动牵头,号召州畜牧局及11家畜牧业龙头企业共同成立了理事会,构建了一个由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多方受益、互惠多赢的平台,即“校企合作共同体”。

    经过5年努力,“百千万畜牧人才”计划全部实现。昌吉州畜牧局负责人说:“正是有了这批畜牧人才作为支撑,我们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才有保障,同时,我们还从学院获得了技术支持。”

    “百千万畜牧人才”计划实施结束后,“校企合作共同体”并没有因此解散,而是向纵深发展。根据牛、羊、猪、鸡养殖,动物防疫、动物医学、宠物保健等9大专业方向,又成立了9个分理事会,确保了每个专业背后都有一个企业群来支撑。这些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编写,顶岗实习计划的实施、兼职教师的选聘等工作,办学所涉及的每个环节都有企业参与。

    新疆泰昆集团董事长梁建疆说:“我们十分乐于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是因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了我们企业的要求。”

    把学院建在企业里

    为了服务自治区林果业产业布局,2007年,新疆农职院牵头,联合当地职业学校和企业在阿克苏地区联合成立了新疆特色林果业示范培训中心。学院主动服务当地果农,选择了示范果园进行增产试验。学生的课堂从此搬到果园,学院跟随生产季节调整教学计划,一边开展技术服务,一边开展教学。

    一年后,低产园增产明显,高产园产量较前一年更上台阶,果农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学生学到了过硬的实践技能。在此上课的农职院学生被当地果农和企业当成技术员,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就是这样一群在果园里上课的学生被当地企业——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志民看中了。李志民的公司在南疆地区拥有20多个林果生产基地,最大红枣生产基地超过4000亩,急需大量的林果生产方面的技能人才。

    2009年,李志民主动找到学院,希望在企业里建起属于自己的“学院”,以便就地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学院把李志民的这个愿望看成是校企深层合作的机会,便爽快答应了,决定由该公司和学院共同办学,在企业里成立“天海学院”,进行“订单招生”。

    日前,由李志民公司投资700万元的教学大楼已经在公司所在地落成,秋季将迎来首批“订单”学生。李志民兴奋地说:“今后在自己的企业里就可以培养技能人才,不用再担心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了。”

    除了与李志民这样的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新疆农职院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把各种冠名“学院”建到企业里,开办冠名班,类似“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的“金牛班”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一轮半’实践”的“新实班”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办学的“二周期、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等,在学院比比皆是,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了一个学生面对一个企业的目标。学生顶岗实习一结束就有岗位。连续6年,新疆农职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位居新疆高校首位。

    ■专家观点

    主动服务企业

    破解合作瓶颈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

    新疆农职院面向“三农”开展的校企合作很有示范意义,其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

    校企合作少不了政府这只手来推动,但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职业院校应多思考,多研究,多创新,寻找校企合作紧密联系的突破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主动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其实,主动服务能够让企业看到校企合作的好处,不仅仅是培养人才,在技术创新、技术服务等方面都能从职业院校那里得到好处。一旦建立起紧密的服务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企业对职业院校就会有依赖感,自然愿意坚持校企合作。